中年人的绝路
1
最近中兴的一个中年员工因为被解雇而跳楼的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写点什么,最主要的是我不想蹭这个热点,说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但是这个话题其实并不陌生,我在公众号里,写过不止一篇文章。
中年的话题显然不是一个这些年才开始的。解放前郁达夫就写过著名的病中作: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中年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年纪。而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好像中年的问题更是进一步被放大了。
有关中兴通讯这位员工跳楼的事件已经有太多文章介绍过程和细节。也有太多文章进行解读了,我无意在这里重复这些事情。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中年危机里有共性的一些问题。
2
我们先从微软的一个改革说起。经过2009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微软作为上个时代的软件巨人,已经步入中年乃至老年,有些腐朽的味道了。在陆奇上台的那几年里,陆奇推动了微软内部一件很重要的改革。这个改革在客观上让微软年轻化了,也是陆奇的主要功迹之一。但是微软对于这个改革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事情,看一看受影响的中年个体的中年危机。
微软作为软件时代发迹并壮大的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开发有一套严格而切实有效的方式。这个方式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就是微软是典型的开发,测试,和项目经理三权分立的架构。这三个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在很多的组织里,一直到VP以上才汇报给一个人。举例来说,在微软的在线服务部门,陆奇才是第一个让必应的开发,测试,和项目经理的最高负责人汇报到一起的人。
微软之所以采取这个架构,在1995年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那个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软件开始主要靠软盘后来靠光盘发售。如果有严重的bug,修复起来的成本非常的高。所以在当时,稳定的开发和严格的测试,以及明确的用户需求都是一个软件公司成功必不可少的。这就造就了微软的三大不同的角色以及这三大角色三权分立的特色。
但是我们知道互联网公司不是这样的。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卡伯格提倡的是快速开发快速发布,有bug上线以后再修。测试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里面的比重大幅度的下降。
我们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事情在互联网公司里发生。因为互联网公司的软件都是自己部署的,所以可以很方便的修改和重新部署,不需要测试的那么仔细。与此同时,现在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了,即使传统软件公司要修一个严重的bug并让所有买了软件的人更新,也不再是一件那么高成本的事情。所以微软养着的庞大的测试队伍,不但消耗微软大量的资源,而且不产生实际的效益。
3
这场所谓的内部改革,起源于陆奇领导的在线服务部门。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幅度减少这些并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测试部门。在陆奇之前其他微软的高层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作为三权分立之一的测试部门,有其根深蒂固的组织,上到VP下到基层测试人员,裁撤这么多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陆奇的做法很聪明。他效仿其他互联网公司,在Bing里面推行所谓的Combined Engineering。具体来说是把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混编,大家都干同样的事情。这个Combined Engineering开始只是一两个小组试点。然后这些试点小组的领导们就到处去宣传这种做法的好处,开发效率高,开发人员对自己的代码负责等等。
大约一年多以后整个必应都被Combine掉了,测试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在微软的在线服务部门不存在了。专门的测试人员还留了一点,大部分的和开发人员合并,并且汇报给同一个领导。
这个改革还有一个目的,也是不会公开宣扬的目的。聪明的读者可以猜一猜。我等会说。微软在过去那么多年里面分工明确,开发的做开发,测试的做测试。开发勉强能做一些测试的事情,不一定做的多好。测试要做开发的事情,让那些95年进微软,为微软服务近20年的大叔大妈们去转行做开发,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合并以后的队伍是拿什么标准做绩效考核的呢?当然是以开发人员的标准做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测试人员的绩效考核通常都比较低,而那些垫底的就被开除了。是的,微软的陆奇通过这个Combined Engineering,解决了很多微软高层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裁减测试人员。
这个Combined Engineering后来就大幅度向微软各个部门推广了。陆奇也在Steve Ballmer的改革里正式从一个不重要的在线服务部门的经理变成了掌管包括office在内的重量级人物之一。职业达到了高峰。
4
那么那些测试人员的结局怎么样呢?有些人有能力又努力的,多少都还在这里或者哪里谋得一些职务。还有一些去了更传统的公司,比如说Tableau,Expedia这些学习三权分立的公司,就招了很多微软的测试人员。还有的就比较惨了,基层人员,只会手动测试,技能老化。
我认识一个美国人,做测试的。1995年进微软,在微软服务17年之后被开。早年赶上了微软的好时候,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股票很多。这位生了4个娃,老婆不工作,还供养着有湖景的豪宅,背着贷款。
这位在Bing的一次Combined Engineering以后被合并进开发人员的队伍,又在一年后因为绩效考核不好,被开除了。开除之后,他找了很久的工作。投简历基本上石沉大海。而家里的娃,贷款还有不工作的老婆,压得他也喘不过气来。
后来没办法,他把豪宅卖了,自己租房子,老婆也出来去超市打工了,自己开18轮大卡车去了。最后这个人就一直开大卡车,一开就是5年。好在早年微软的股票还是帮了他很多,他虽然没有办法住豪宅,全现金买个小破房子还没问题。所以不至于妻离子散跳楼寻死。
5
那么这样的人是不是个例呢?我看不太可能。微软在上世纪90年代招的很多专职测试人员,在公司这样随波逐流的混了10多年,每天按部就班拿工资,做着一些重复的活,拥有整个产业界早就不需要的技能。这些人在微软里面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以前高层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淘汰这些人。
但是形势变了,公司是不会因为你过去给公司做了那么多贡献,就会对你手下留情的。而外面需要的一技之长都没有的话,外面也不会要你的。公司迟早会找到某些方式把不需要的人给开了。毕竟资本家开公司不是做慈善事业。
微软之所有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大张旗鼓的告诉社会,微软通过这个方式把服务自己很多年的测试人员都间接的淘汰了,因此造成了很多人从此失业,也没办法养家,我想对微软的公众形象没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要说,什么时候不说,其实是挺有讲究的。
6
但是事情到个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好了。给公司奉献青春那么多年,成为了公司需要的人,然后公司不需要了,就被开掉一无所有了。这个锅到底要谁来背。我想还是本人要背才对。公司只需要对公司负责,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
无论是中兴的员工,还是微软被开的测试人员,显然都没有对自己负责。一方面,这些人并没有预见到公司内部的情况在改变,自己正成为不需要的人员。没有充实自己让自己对公司继续有意义。而另外一方面,这些人也没有意识到外面环境变了。所以也没有努力学习在外谋生需要的技能。人只能对自己负责。自己都对自己不负责了,公司真的能对自己负责吗?
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其实是需要一点点的大局观的。最起码的需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换句话说,知道自己现在的技能是否过时,多久会过时。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未来依然有能力在同一个领域里面工作下去,还是说要换个领域了。
通讯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当网络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快到人类本身的极限无法很好区分的时候,这个行业自然也就瓶颈了。互联网行业其实也很像,发展的更快,但是也会在某个时候成为瓶颈。云计算也是。人工智能更是。一个用3年走完别人30年的发展历程的行业,衰败起来也只需要3年。所以从业人员拿着高薪,其实是提前预支了未来可以拿的钱。因此人是需要对行业有点认识,对自己有些自知之明。君不见,早年那批程序员,除了成为领导的,很多都转行了吗?开咖啡店的开餐馆的卖服装的大有人在。
除此之外,人的自知之明其实还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可以承受多大的危险。一个人的欲望超过了能力,在什么地方都要倒霉。我那个生了4个娃的美国测试同事,估计是没想到会有卖豪宅开卡车的一天。另外一个方面,自己手里有钱是花出去,还是存起来,需要想想。我所谓的存是广义上的存了,比如买房也可以认为是某种存储。或者换个更好听的词:投资。但是同样的,这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自知之明。
打赏专用二维码
相关阅读: